其他
二十余年环评路随想
自90年代末毕业至今,我在环保行业沉浮二十余个春秋,从开始的“迷茫”走向“清晰”,又从清晰走向“迷惑”。
毕业之初我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,驻扎在工地既危险又不方便,因而有转行的念头。正式从事环评行业要追溯到2000年末,在同学的引荐下结识了浙大能源所的张高工,从此我与环评结下了不解之缘,踏上了一条让我“又爱又恨”的环评路。
对于环评人来说从事环评行业既是养家糊口的事业,又是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,随着年岁增长,越来越离不开这个行业;同时也越来越纠结于环评行业出现的种种问题。从业二十余年,碰到不少问题,现找了其中几点浅谈一下我的个人看法。
一、环评跟任何一个行业一样,市场呈现“良莠不齐”现象。
“善于”模仿者花的时间、精力成本较少,有些甚至不守底线,胡编乱造,在环评市场进行低价竞争,造成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现象。
2014年之前只进行简本公示,2014年开始全文公示,有些不喜动脑之人抄袭环评有了途径,有人曾调侃说:“天下环评一大抄”!
环评行业确实有那么一部分人喜欢在网上下载类似环评报告,进行复制、粘贴式替换,认真一点的替换得彻底一些,马虎一点的就会出现项目建设地省市区不符、地理位置坐标未替换等等低级错误;有些甚至整段不替换,如医院项目中会出现机加行业的分析内容等;少数报告还会出现污染源强抄袭的现象,说白一点就是连污染源强都没有认真去核算,这些报告都存在严重质量问题。
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,主要是环评编制人员思想上不重视,态度随意,编制过程习惯不佳,编制完成后没有认真校核,审核人员审核不细致等原因造成。要改善这种现象,环评单位尤其要重视质控,不仅要制订质控体系,更要认真落到实处,做好记录,不能流于形式。环评是有灵魂的,每一个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,需要每个环评报告编制人进行针对性的分析,而不是替换替换就能成文。如果环评编制人员仅仅满足于同类项目的复制粘贴,只“知其然”而不知“其所以然”,那么编制完成的报告就千篇一律,流于表面形式,缺少灵魂。
日常工作中我经常跟编制人员说的一句话是:“环评始于模仿,成于思考!”每一个编制人员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了解项目建设特征,本着“实事求是、科学合理”的原则,在项目前期阶段与业主、环保主管部门做好沟通,认真细致地进行现场踏勘,避免闭门造车,那么写出来的环评报告就自带灵魂。
二、环评行业各类法律法规、标准导则、技术规范、名录指南等更新日新月异!
有人曾开玩笑说:环评“一月不碰,如隔三秋”,稍有懈怠就无法与时惧进。这是环评行业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依据的必径之路,但在日常工作中因为这些更新会出现一些争议,不同的人对法规等有不同的解读。原因无非有二:一是中国汉语博大精深,有些文字容易产生歧义,各有各的理解,导致环评编制中会有偏差;二是个别规范等制订有一定的局限性,不够严谨。
因此,在日常工作中更需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,进行系统学习,定期统一组织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、政策文件、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南等,融会贯通,搭建专业知识架构,对新出的政策等能理解得更透彻。遇到产生歧义的问题,需要跟同行、前辈们多沟通交流,多方求证、探讨,以求得到最科学、合理的分析结果。
三、抽查复核常态化。
根据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(表)编制监督管理办法》实行“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双重审核负责制”,对出现质量问题的相关单位和人员采取“行政处理处罚”和“失信记分”双重惩戒的管理措施。质量检查工作兼顾大小环评单位,对于业务量大,但技术力量薄弱的单位进行重点检查。这一举措是为了更加规范环评市场,整顿行业乱象,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显现他的优势,大浪淘沙中进行优胜劣汰。
在这复杂严峻的新形势下,每一个环评单位和个人都面临着具大压力,甚至有不少经验丰富的环评人员转行,还有一部分人虽还在行业内,但心却没有了当初干环评的热忱,在不断地纠结中挣扎。没有哪个人能拍胸脯说:我写的报告肯定没问题。大部分环评人当下的状态是“如履薄冰”。
从前环评作为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,只要一接到就得立即开展工作,其他部门都等着环评批复才能开展,在编制时间上会非常紧急,加班写报告就成了常态。现在虽然取消了环评前置,但很多项目依然保持了前置时的紧迫性。
在质量要求高、时间紧的双重影响下,环评人有时甚至会做到崩溃,特别对于新手。
如何在抽查复核常态化的今天做好环评这份工作?
首先,要保持好心态,从容面对复核。每一次抽查复核对于单位和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提升,从态度、质量、技能等多方面会有较大的改进。
其次,是要对部、省、市三级复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、重点学习,避免类似问题出现,并在单位内部开展讨论,强化问题的责任主体及避免问题的方法。
三是,经常收集各地复核问题,对照本单位咨询服务区域当地要求,进行梳理,主动规避风险。
环评质量是环评单位的“生命线”,编制人员需本着“严谨细致”、“科学合理”的工作作风,确保环评文件严肃性。把编制规范的环评文件作为一种习惯、一种精神,才能在日益频繁的抽查、复核活动中取得良好的信誉,树立认真、负责、踏实的个人形象,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口碑。